作者:王露沂 时间:2025-09-09
“银行说公证处已经出具了执行证书,我们的房子会不会被直接收走?”电话里,老黄的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慌乱。彼时,他的生意因市场波动陷入停滞,名下400余万元的贷款逾期数月……
时间拨回三年前,老黄夫妻俩为了扩大生意,用名下房产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,并办理了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(简称“赋强公证”) 。那时的他只当这是贷款流程的“常规步骤”,从未想过,这份看似普通的公证文书,竟然有这么大的威力。
贷款逾期的压力让老黄心力交瘁,银行多次催收无果,最终向我处申请出具执行证书。接到申请后,公证处当天便联系老黄夫妻核实债务细节,在确认债权清晰、标的无误后,按规定迅速出具了执行证书。
代理律师拿到执行证书后,没有直接启动强制执行,而是先找到老黄夫妻协商:“因为该笔贷款在放款前是办理了赋强公证,目前执行证书已出具,银行可以不用经过漫长的诉讼流程,可直接进入执行程序,向法院申请执行抵押房产。但是,一旦进入执行,不仅房子可能被拍卖,你们的征信也会受影响,以后再想贷款、办业务都会难上加难。”律师建议老黄想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及时偿还贷款。
一番话点醒了老黄,于是他和妻子四处奔走,积极筹措资金,最终足额将贷款本息400余万全部还清,保住了房子,也挽回了自己的信用。这场持续数月的债务危机,靠着一份赋强公证,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或许有人会问,赋强公证到底有什么“魔力”?对金融机构而言,它是债权实现的“加速键”——省去起诉、开庭、判决等冗长流程,从申请执行证书到进入执行程序,时间成本大幅降低,400万元这样的大额债权能快速回笼,有效减少不良资产风险;对于债务人来说,它更像一面“预警镜”,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协商,避免矛盾激化,为“主动偿债、保住资产”留足了余地。
在金融活动中,“诚信”二字重千钧,而公证,正是守护这份诚信的“法律盾牌”。一份赋强公证,不仅是一纸具有强制执行力的文书,更是预防纠纷的“防火墙”、化解矛盾的“缓冲带”。无论是从预防纠纷还是化解纠纷的层面来看,都不失为一种高效便捷的优先选项,它或许不会时刻“显山露水”,但当风险来临,这份提前备好的“法律保障”,往往能成为最靠谱的“定心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