活体抵押“贷”动大产业,解锁乡村振兴新姿势

作者:王露沂 时间:2025-07-25

摘要:

“育肥猪2000头、仔猪2300头、能繁母猪325头......”这可不是养猪场的盘点表,而是近期出现在公证处的一份真实的抵押物清单。

没错,活蹦乱跳的小猪仔们也能作为抵押物去银行申请贷款了!听起来新鲜,这正是一种助力农业发展的“活体抵押”贷款新模式在兴起。

养殖户“融资难”,公证来破局

今日,“小飞猪”经营食品公司的王老板遇到了资金困难,看着养殖场里4500多头嗷嗷待哺的小猪,扩大生产急需“活水”,但纯靠信用贷款额度有限。关键时刻,两江公证处与银行创新推出“活体抵押+公证赋能”模式,活猪变活钱,额度翻倍,让“活资产”变身“硬资本”。这一创新方式,有效盘活了王老板的资产,贷款额度大幅提升,王老板成功获贷200万元,生产资金难题一下子迎刃而解。

关键问题:价值怎么定?风险怎么防?

活体抵押,大家最关心的就是价值评估和风险控制。公证人员在办理赋予债权文书公证时,也全程护航银行完成“安全锁”:

价值评估有依据:确保小猪已投保农业保险,以保险公司专业估值作为重要参考,同时结合育肥猪、仔猪、母猪等不同类别、生长阶段及实时市场行情进行科学评估,确保定价合理。

风险防控有实招:指导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“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”上完成抵押登记,这就像给债权上了“公开锁”,有效防止“一猪多押”,保障银行权益。

更贴心的是,考虑到猪的生长周期和繁育特点,灵活设计了可循环贷款额度,资金能随着小猪的出栏、回款而滚动使用,完美匹配农业生产节奏,资金“活水”精准滴灌。

公证力量:乡村振兴的“法律引擎”

在这创新模式中,公证既是“见证者”,也是“推动者”:

为银行护航:通过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公证,确保金融机构债权高效实现,敢贷愿贷。

给农户赋能:破解生物资产“确权难、抵押难”的问题,让农户“看得见”的资产变成“贷得到”的资本。

为产业加码:以专业法律服务链接金融与农业,助力特色养殖业规模发展,精准滴灌产业。

“活体抵押”贷款,看似新奇,实则是金融惠农政策的落地生根,是法律服务的精准发力,也是“公证惠农”的智慧创新和生动实践,它让圈舍里的活资产,真正变成了推动乡村振兴的硬资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