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遍抖音的神曲《APT.》,被指音乐裁缝拼凑,你怎么看?

作者:王露沂 时间:2024-11-29

摘要:

又一首抖音神曲诞生了,单曲《APT.》在全球引发了“阿帕次”狂潮全网播放量超70亿,还让ROSÉ成为了K-Pop女歌手最高榜单纪录。但即便如此,这首歌仍没逃过“音乐裁缝”的争议。那么问题来了,“音乐裁缝”到底算不算抄袭?

著作权法意义上的音乐作品

在明确相关法律问题之前,我们先来看看音乐作品在法律框架内的定义,著作权法对于音乐作品的定义是指歌曲、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的或者不带词的作品,音乐作品是对声音的组织编排,其主要的构成要素是旋律、节奏与和声,旋律是音乐作品独创性的最主要的来源。

音乐裁缝到底算不算抄袭?

大家都说在这首歌里听见了“人山人海”,与Coldplay的《Viva La Vida》和大张伟的《嘻唰唰》都莫名相似。所以,音乐裁缝到底算不算抄袭?这其实比较难以界定。

一方面是因为现在不同的音乐类型都有“固定搭配”的和弦,不同作品间的旋律撞车便成为普遍现象。所以,判断一首歌是否抄袭,需要考虑作品的整体结构,如果前奏、主歌和副歌都出现高度的一致性,那很可能就不再是巧合,而是抄袭。

但是否构成抄袭在法律上是一个严肃的话题。从法律和知识产权保护的角度,抄袭并非轻易就能认定的,不是个人觉得,而是法律规定。从著作权法角度来说,对于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而言,法院在判定被诉作品是否构成侵权时,主要适用“接触+实质性相似”的原则。

一般来说,音乐抄袭案件中一般需要对音乐作品的旋律、节奏、编曲、音乐气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判定,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论证过程,简单总结就是乐谱的比对,音轨的比对,以及音乐演唱方式,歌曲风格的比对,最终达成一个逻辑闭环,从而达到法律意义上的高度盖然性标准。但音乐抄袭的这类纠纷,法院一般也难以做出让所有人都满意信服的判决,毕竟艺术层面绝大部分都很难准确量化,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放之四海而皆准,在音乐创作中,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借鉴也是音乐创作的常见方式之一,在音乐行业领域里,合理借鉴与抄袭的界定一直都是一个存在争议点的话题。

著作权保护的重要意义

在音乐创作中,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借鉴的现象音乐侵权行为也是十分常见,侵权行为可能在过去、现在、甚至将来的一段时间内都将一直存在。正是因为如此,音乐创作者更要在创作过程中明确自己的知识产权,合理行使和维护自己的权利。作为公证员,我们在这里呼吁加强保护著作权,毕竟著作权保护是鼓励音乐创作的重要法律基础,对于激发创作者的创作热情具有重要意义。

音乐侵权纠纷中,如遇到侵权证据不易固定留存,容易被快速删除的情况下,办理保全证据公证就是破解这一困境的有效方式。保全证据公证通过对申请人权益有关的证据、行为过程加以提取、固定,或者对申请人取证行为的真在音乐创作中,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借鉴也是常见的现象证据亦可占据主动地位。

音乐无处不在,时刻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娱乐、创造价值,但音乐不是与生俱来,而是无数创作者辛勤耕耘创作的结果,在此,我们呼吁大家尊重著作权,共同推动音乐产业和社会文化蓬勃发展。